在多哈“教育界诺贝尔奖”大会上,全球最厉害的“教育”大脑在想些什么?
看点 堪称“教育界诺贝尔奖”的世界教育创新峰会(简称WISE)11月14至16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外滩君荣幸被邀请到现场,见证全球范围内6个教育项目奖的诞生。今年WISE大会的主题是“共存共创”:学习共处与合作,一起来看看全球最具“睿智”的大脑,探讨了哪些前沿的教育创新趋势。
文丨吴妍娇 编辑丨李臻
摄影丨晓黑
十一月的多哈,昼夜温差极大,7点不到,猛地吸一口晨间清冷的空气,外滩君就乘上了去往卡塔尔国家会议中心的大巴。那里正要开始一场传说中颁出“教育界的诺贝尔奖”的教育盛会——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orld Innovation Summit for Education,简称WISE)。
外滩君前往参加世界教育创新峰会
英文中的wise一词,意为明智的、有远见的。从这个角度讲,这个汇集了全球教育创新者的盛会无疑完美代言了“明智”和“远见”两词。你或许根本想象不到,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教育创新几乎天天都在发生,而在科技的大力协助下,这一革新进程更是如虎添翼。
WISE大会会场
那些在传统教育体系里完全无法想象的事情,正在我们身边逐渐成为现实:Altschool,Minerva,可汗学院……这些享誉全球的新式学校和教育模式,就和我们穿戴在身上的名牌一样,成为了当今教育圈的新宠儿。
时至今日,由卡塔尔基金会主席谢赫•莫扎•宾特•纳赛尔王妃倡议的WISE大会已举办了8年,100多个国家的2000名顶尖学者、商业领袖、社会企业家和创新实践者到场探讨教育趋势。2016年,世界教育创新峰会还曾联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共同发布了,全球首份21世纪核心素养报告——《面向未来: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点击查看外滩君报道>>)。
谢赫•莫扎•宾特•纳赛尔王妃演讲
今年WISE大会的主题是“共存共创”:学习共处与合作(Co-Exist,Co-Create)”。虽然合作精神(teamwork)已经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时髦词了,但其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性变得越来越突出,因为它展现了在真实世界里,人与人之间最普遍的一种交往形式:人们并不是以孤立的个体形式存在,而是无时无刻不在相互协作,共同创造。
这个以“创新”为slogan的教育大会,每年都会在全球范围内评选出1个WISE教育奖和6个教育项目奖,基于同一个标准:在创新的同时,能够对教育做出积极的贡献。这一理念的背后有三个关键词:全面学习,终身学习,随时随地学习。
2017WISE教育奖颁给了Patrick Awuah,他在自己的家乡加纳(非洲)建立了一所非营利性大学Ashesi University,成为十多年来加纳首屈一指的大学。
王妃为Patrick Awuah颁奖,图片由WISE大会提供
今年,外滩君有幸成为媒体团一员,被邀请到WISE2017的会场。在踏进卡塔尔国际会议中心QNCC的瞬间,外滩君忍不住感叹,这或许是我在过去的20多年里,见到最多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人们,聚集在一起,讨论关于教育议题的大场面了。
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现场
“后真相时代的教育”
今年WISE大会的第一场全体会议,主题很有意思,叫做《后真相时代的教育》,它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当今时代充斥着“后现实”和“虚假新闻”,人们陷入意识形态、情感和客观调查的拉锯战中。面对逆全球化潮流,教育怎样应对后真相时代的种种挑战?
《后真相时代的教育》全体会议,从左至右:BBC知名主持人Yalda Hakim,CNN著名记者Fareed Zakaria,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Kishore Mahbuba。
在我们感恩互联网带来的巨大便利的同时,它的出现也造成了另一个副作用:那就是,摆在人们面前的或许是一种选择性的现实,互联网几乎不可避免地成为了谣言和虚假言论传播的温床。
正如CNN记者Fareed Zakaria所说,真相是无聊的,它是现实发展的受害者。甚至假新闻本身都成为了一种绝佳的借口,当我们不同意某条新闻的时候,只要说它是假新闻就行了。而真相的价值也变得一文不值。
CNN记者Fareed Zakaria
斯坦福大学曾经做过一项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的大学生无法对互联网内容的有效性进行辨别。可以这样说,这一代所谓的互联网原住民,在数字技术面前表现得异常“幼稚”。在过去,人们没有电视看,没有智能手机玩的时候,他们只能读大量的书,从而获得认识世界的工具和武器。
因此,我们更应该寄希望于教育的价值,教会我们的孩子理性地辨别海量信息的真伪。这同时也是我们常说的博雅教育的精髓,即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质疑一切,去问一个最本质的问题:怎样的教育才能真正应用于实际生活?
而对于这些既幸运又不幸的“原住民们”,或许今日的教育要教会他们的,反而不是如何使用科技,而是对科技说不的能力,或许放下手机,拒绝做低头族,打开一本书,会不会是一个好的解决办法呢?
无独有偶,在今年的WISE大会上,好几位发言者都提到了“批判性思维”一词,而这也是我们近些年时常挂在嘴边的教育热词。
在后真相时代,批判性思维的维度或许有必要被进一步拓宽,媒体素养成为了既4C理论后,21世纪的核心技能之一:我们的孩子需要在文化和媒体面前具有免疫力,尤其在面对互联网上的繁杂信息时,能够分辨真假,独立思考,免受操纵。这也是回到教育本质的过程——用教育捍卫真理的价值,让教育把我们带回正轨。
洞见·人工智能AI
对于今日的教育世界来说,技术绝对是另一个无法回避的议题。而AI即人工智能,也俨然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家居必备话题。所以,当外滩君看到在今年的WISE大会首日就有一场关于人工智能如何影响教育话题的论坛时,我几乎是立刻就决定搬把小板凳,聆听各路大神的深刻洞见。
大概是AI这个话题实在太“性感”了,小小的分论坛会场被挤得水泄不通。外滩君好不容易寻到一个方寸的空地,“买了张站票”,愣是“学习”了1个半小时。好在整场论坛亮点频出,可以说是值回票价了。
被围得水泄不通的分论坛: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
这场论坛请到了三位嘉宾,分别是Bertelsmann 基金会执行委员会委员Dr. Jorg Drager、萝卜太辣首席执行官张尧和2016年雨果奖得主、童行书院发起人郝景芳。虽然今天聊得都是AI的主题,但有意思的是,三位嘉宾分别来自三个不同的垂直领域,也因此有不同看问题的视角。
从右至左:Bertelsmann基金会执行委员会委员Dr. Jorg Drager;2016 年雨果奖得主、童行书院发起人郝景芳;萝卜太辣首席执行官张尧和主持人。
论坛一开始,张尧就问了全场一个问题,在场为人父母的有哪个认为,当今时代不学编程是完全可以的,结果全场只有一位爸爸“勇敢” 地举了手,他还被张尧调侃,未来他的孩子大概会成为经理。
在张尧看来,AI的出现,反而使人类的“人味儿”或者说人性的本质更加凸显(原话是:what makes human human),而并非大多数所担忧和预测的那样,AI会取代人类云云。所以未来AI发展的关键就在于一个字:人。一切技术都是以人类为中心展开的。
而拥有科幻作家身份的郝景芳则天生“头顶”悲观主义光环,就像她自嘲的那样,没有灾难哪来的好故事。在我们以往所看到的各种科幻题材的书籍和影视作品中,AI似乎一上来就不怀好意,磨刀霍霍,分分钟准备取代人类,成为地球的主宰者。
但好在,郝景芳还有另外两重身份,作为态度中立的学者,她目前正在研究AI对职场和教育系统产生的影响,包括利弊两面。而作为童行书院的发起人,她又改换了一副面孔,她认为在现实生活中,AI完全可以协助教育,尤其是个性化教育的概念,基于认知体系给予孩子千人千面的教育内容。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也的确是未来教育的大势所趋,并且或许真的只有在AI的协助下才有可能实现。
第三位讲者是外滩君个人最喜欢的,Dr Jong一上来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而更高 46 32739 46 15289 0 0 3077 0 0:00:10 0:00:04 0:00:06 3078程度的多元化给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随着课堂不断缩小,教育的成本激增,而应对这个问题,唯有靠技术。AI成为了那个最好的帮手,为孩子选择适合他的课程,最终从事适合的工作。
Dr. Jorg Drager,图片来自网络
Dr Jong还跟大家科普了一个教育小历史,事实上最初的混龄教育模式,也是高度个性化的,后来人类发明了黑板这样东西,于是突然有一天,所有的孩子都开始学习一模一样的东西,看似高效,实际上却是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未来,学校还会存在吗?未来,孩子还需要学习知识吗?这或许是我们会不断在心中问自己的问题。在郝景芳的小说里,未来每个人的脑子都会有一个类似百度百科的系统,但郝景芳说,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危险的境地。因为知识并不是脑子里存在的东西,而是大脑学习和受训练的过程。
说到AI对教育到底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在今天的另一个会场上,沪江网创始人伏彩瑞也与郝景芳进行了一场关于AI的对话。
伏彩瑞与郝景芳
他们两个人都同意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人工智能+教育,并不是说要完全替代老师,而是把教学过程中那些长期以来被视为负担的东西,彻底解放掉“那些不必要的大部头”。
伏彩瑞认为,要实现真正大规模的多元化教育,机器一定比真人更容易了解一个人,这也为真人老师省下了大量的时间。所以说,AI真的帮人类解决了一个大问题,总结下来就是“效率”两字。省下的时间干点啥?关于爱、感情,这些才是人永远能守住的东西。
教育要为真实世界而设计
午饭过后,外滩君在media lounge成功“捕获”了两位重量级教育大咖,他们分别是Minerva的创始人Ben Nelson和本次WISE大会获奖项目之一——大名鼎鼎的42编程学校的联合创始人兼校长Nicolas Sadirac。
42编程学校
虽然这是两所画风完全不同的学校(不过都很有名是真的),但外滩君在一个多小时的深度访谈中还是为他们找到了一个共同点:他们都对现在的教育体系根本不是为了学生更好地适应真实世界而设计,吐槽满满。
外滩君与42编程学校校长、联合创始人Nicolas Sadirach(左)
而他们正在做的,正是彻底地革新这种固有的教育传统,通过不同的途径,把学生们真正需要的“硬兵器”交到他们的手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算是殊途同归了吧。(敬请期待之后外滩君对两位创始人的深度报道)
外滩君与Minerva创始人Ben Nelson(左)
在今天的WISE大会上,土耳其第一夫人Emine Erdogan说的一句话令外滩君颇为印象深刻:新的事物不需要新的地方来容纳它,只需要新的视野来看见它。所以我们必须打开双耳听清,张开双眼看清这个世界。
土耳其第一夫人Emine Erdogan演讲
的确,教育创新每天都在发生着,而以AI为代表的技术革新也在这一进程中扮演着其独特的角色。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我们要做的就是拥抱这份“新意”,不断地拓宽自己的视野,并且尝试真正参与其中,去掌握那些除了“死”知识以外的核心技能,从而真正意义上享受到教育的“红利”。
相关阅读
外滩教育携手耶鲁大学学士、
爱荷华大学作家写作工坊硕士
Nikki老师,
以经典的美国小说
《了不起的盖茨比》为蓝本,
带领学生考察小说的主题和人物,
走进小说内核,
掌握文学分析能力和精读技巧。
点击下图 立即购买
▼
▼点击阅读原文,进外滩教育微店